微信扫一扫
——河曲教师张淞奕60年的逐梦人生 ●窦占伟 王 敏
有人把教书当成一种职业,有人却把教育当成一辈子的事业。对于张淞奕来说,她的一生都在做着一个长长的状元梦,由己及人,从来都没有放弃过。 儿时的梦想:我要做女状元 1940年,张淞奕出生在河曲县寺也乡一个普通的小山村。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,深受没有文化的苦楚,每每有需要签字或写信的时候,总得央求别人帮忙。儿时的小淞奕看见了,心里分外难受。她暗暗想:要是我识字就好了,爸爸妈妈就不用再央求别人了! 父亲是个爱热闹的人,那年冬天,城塔村有个说书的,父亲每天都要绕到那里听一会儿,回来再讲给大家听。小淞奕是父亲的忠实粉丝,听书的时候,她总是双手托着下巴,一动不动地倚在父亲身旁。《女驸马》的故事中,冯素贞女扮男装考上女状元的经历最让她难以忘怀。在那个时候,张淞奕的心里就蓦然萌生了一个念头:我要做女状元,长大后出人头地报答父母! 张淞奕清楚地记得,那是1951年,自己刚满11岁,寺也学校的校长王占良老师亲自到村里招生,让适龄儿童入学。张淞奕如愿以偿地背上了小书包。 张淞奕非常珍惜自己上学的机会。有一回,她生病了,而且烧得厉害,母亲勒令她在家休息。她急得不得了,偷偷托人给老师捎了话,请老师来“解救”自己。老师果然上门来看望了她,让她安心养病,还承诺说一定会给她补上落下的课,她才怏怏地安静了下来。 对于张淞奕如痴如醉的读书热情,母亲开始不理解。她不明白,就那么一本四四方方的书本,有啥好琢磨的,值得整天看个没完?有时小淞奕躲起来看书,一看就是一整天的时候,母亲忍不住笑着抱怨:“唉,懒人爱看书呀,一天的活儿又误了。” 为了让学生的家长了解有文化的好处,当学校发布“包教扫盲”任务的时候,张淞奕下了很多功夫。那本薄薄的识字课本,张淞奕从前教到后,又从后教到前,不光如此,还将生活生产中的常用词语都拓展开来,让父母从“睁眼瞎”变成了能够看书读报的“文化人”。父母体悟到了识字的好处,对张淞奕痴迷读书的事也就理解了,并且非常支持她“当女状元”的梦想。
(退休后的张淞奕老师仍在坚持阅读写作)
(张淞奕老师的几十本读书笔记)
(退休后张淞奕老师给学生批改的作文) 时代的曲折:梦想失落 1958年,河曲县开办了第一个高中班,来自河曲、五寨、偏关的52名初中毕业生成为这个班级的成员。由于生产经济的落后和旧时期老百姓的落后观念,不少人只念在初中毕业就止步了。所以,班上女同学的数量是个位数,这其中,就有张淞奕。她念念不忘自己的状元梦,在她心中,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迈进重点大学的校门,才算是真正的女状元。因此,当班上学生流失严重,毕业时只剩下38个人的时候,她依然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念头,而且成绩非常优异,每次考试都能够名列前茅。高考完毕,张淞奕顺利地考入晋北师专(如今的大同师范学院)。 1962年夏天,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大饥荒的苦难,晋北师专也因为政治原因被迫关闭。所有的学生面临着三种选择:参加当年高考;回到农村;当一名小学教师。张淞奕思来想去,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,决定先到河曲县鹿固小学当了一名教师,一边教书一边自学,争取在下一年高考中金榜题名,得偿心愿。 这一年,张淞奕22岁,她一边认真工作,努力适应教书育人的工作;一边挑灯夜读,打算再次走上考场,实现自己的梦想。可是,命运又给她开了个大玩笑!第二年,当她准备就绪,踌躇满志地来到县教育局申请参加高考时,领导却给她浇了“一瓢冷水”!分管工作的领导说了,河曲县现在正是缺乏师资缺乏人才的时候,我们绝不能放任河曲的人才流失。张淞奕苦苦哀求,却始终未能如愿。 沮丧的张淞奕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学校,几天来都没有露出一个微笑。学校的同事发现一向爱说爱笑的张淞奕像变了个人,都跑来关心她,问她是怎么回事。张淞奕痛苦地对同事诉说了自己的委屈。一名同事启发她说:“傻孩子,你是没能当成状元,但这不是因为你不努力,而是社会大形势的原因。你当不上状元,但你可以培养出许许多多的状元啊!你看,你现在教的学生,将来可能会出很多很多的状元,能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他们“成龙成凤”的过程中,这比自己当状元还伟大呢!”这些话,像明灯一样驱散了张淞奕心中的阴霾,她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,自信地说:“好,那我就要培养出许许多多的男状元、女状元!” 将当女状元的梦想搁置在心底之后,张淞奕更加认真地对待工作。她活泼乐观的性格让她成了学生们的知心好友。上课他们在课堂上互动,汲取着知识,下课后她和孩子们一块儿游戏、劳动,笑声响彻了校园。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候,张淞奕常常产生一种错觉:自己又回到了童年,回到了在村里到处疯玩的日子。不同的是,这次,她不再是孤独一人,而是有一批又一批小伙伴了。 寄望于学生:将状元梦进行到底 在山村教书的日子是张淞奕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。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当一名女校长,再到教研究工作者,张淞奕一直工作在第一线。在那些知识贫乏的年代,连课本都没有,张淞奕想尽办法,尽全力让自己的学生学习各种知识。 1970年,张淞奕在寺也乡教初一语文的时候,班上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,小的只有十三四岁,大的都已经二十多了。看着他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,张淞奕心想,自己绝不能愧对“教师”这个称号,就算他们没有条件成为大学里的状元,也要让他们成为其它行业的状元! 为了让自己的学生们真正学到知识,张淞奕先是来了一次摸底考试,看到许多孩子连基本的拼音、常见字也不认识,她没有灰心,而是选择了手把手的“扫盲”工作。她鼓励学生:“你们现在是文化人了,要在村里做出个样子来,总不能连个‘记工员’都无法胜任吧?”她让学生们各自报出自己村里的人名,不会写的字,她一一细心讲解。这种学习方法与生产生活直接挂钩,学生们的热情空前高涨,学习效率也非常高。 一段时间后,张淞奕让学生们将各村的人名集中在一起,大家互相交流,共同学习。学生们围在一起,嘻嘻哈哈地笑着:“你们村还有人叫丑疙蛋!”“这儿还有个二癞子!”“我们村还有姓仝的外来户哩!”就这样,原先连“水壶”、“炉子”也认不全的孩子们都成了村里的大文化人,常常在生产劳动中担任读名单及记工分的重任。 为了让学生学得有兴趣,并且能够学以致用,张淞奕讲授作文是从最基本的请假条、借条、收条,以及生产计划和收秋总结等应用文开始的。张淞奕还在闲暇时间教会了学生打算盘,这些本不属于语文老师的范畴,但她风趣地说:“我们不光要出‘记工员’里的状元,也要出几个会计状元哩!”后来,她所带的班级里,果然出了不少珠算高手,算盘打得比村里干了几十年的老会计还要好,惹得村里人啧啧称奇。 真正入手开始写记叙文的时候,由于时代所限,学生们总是习惯性地抄写毛主席语录,结尾以“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,祝林副主席身体永远健康”等语言来凑字数。张淞奕决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写作习惯,让他们真正写出自己的经历,表达出自己的心声。一到周末的时候,她就给学生布置作文《我的星期天》,开学时要求学生在课堂里公开朗诵自己的作文,谁也不许弄虚作假。当然,张淞奕本人也要写范文,将自己所经历的有趣的事情写成文章,与大家分享。每次作文课后,从中选出10篇最好的,细细地改正后,再让学生背下来。 张淞奕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生的身上,她所带的班级,考试成绩总是遥遥领先。学生们敬重她,爱戴她,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一样看待。在她从教的那些年里,数不清有多少“后进生”、“特困生”经过她的悉心教导和耐心指正学有所进,克服了重重困难,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学校。 疏忽于家人:是一份深深的亏欠 张淞奕是学校公认的好老师,可是,在家里,她却是一个不称职的妻子和母亲。生大女儿昭昭的时候,张淞奕的假期未满,就急着去上班了。孩子才40多天,实在是没有办法,只好请了一个奶妈来照顾。当女儿一岁半的时候,孩子就送到了寨上村的姥娘家。张淞奕所在的鹿固小学说起来离娘家不算太远,但她一心扑在教学上,哪有时间回家看女儿呢?只有每个星期六的时候,她才能回去抱抱女儿,第二天就又到学校了。对于女儿来说,母亲就像一个定期来访的客人一般,想亲近又不敢亲近。孩子的那份渴求母爱的心情,张淞奕不是不懂,但是,对教育工作的热爱让她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份眷恋。 女儿七岁的时候,在寺也学校上学,那时候,张淞奕已经担任着寺也学校的校长。张淞奕却只顾着关心自己的学生,七岁的女儿每天要从寨上村到寺也学校往返两趟,趟一条两里路的深沟,张淞奕硬是没有留女儿在学校吃过一顿饭,住过一次宿。那些狂风暴雨、风雪交加的日子,小女孩也只能强忍着恐惧与孤独,和两个同龄的小伙伴穿行在崎岖的小路上…… 提起这些往事的时候,张淞奕的眼里沁出了晶莹的泪花。她说:“我对我的每个学生都问心无愧,但是,对于我的孩子……我知道,我亏欠他们。” 桃李满天下:乐在其中的幸福 1997年,张淞奕从教育战线上退了下来。当她终于有空来跟儿女慢慢谈心的时候,却发现,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了,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了,她的心里很失落。有一天,张淞奕的一位学生带着自己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找上了门,请求她给予心理辅导,解除孩子的“高考焦虑症”。张淞奕欣然接受了这个请求,经过她的悉心辅导,这个男孩从模拟考的420分左右升到530多分,一举考入了沈阳航天航空学院。此后,经常有人找上门来,请求张淞奕给自家的孩子进行辅导。有不少陷入网游不可自拔的、早恋的、逆反心理严重专门与父母“对着干”的孩子,经过张淞奕的辅导后,情况大为改观,有的甚至像变了一个人似的,懂事得让父母都吃惊。 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在张淞奕从教的20年里,她培养出了大量“记分状元”、“珠算状元”、“书法状元”、“写作状元”,也往各个学校输送了不少真正的学习状元。在她当校长的那些年里,乃至她被调入县教育局,参加教研工作的时候,她都没有脱离过教学实践。她是河曲县第一任女校长,也是第一个敢于扳倒“模范专业户”的领导,更是第一个敢随时随地为教师们讲示范课的教研员。她勇敢地打破陈规,鼓励年轻教师们走上模范的领奖台。面对质疑,她语气铿锵地说:“我们要的是成绩,不是过去的荣誉!谁干得好,谁真正搞教学,谁就是模范!” 张淞奕觉得,再没有比教育孩子更有乐趣的事了。为了更好地辅导孩子,张淞奕读了不少教育著作,了解现代孩子们的喜乐与心理特点。她买了不少有针对性的书,借给家长去阅读,她自己也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;她辅导过的一百多个学生,也都建立了档案,以便于跟踪辅导。她乐于与孩子们做朋友,了解现代流行的游戏和音乐,以便对症下药,更好地走进孩子们的内心。在孩子们的眼中,这个74岁的老太太,不像是一位古稀老人,倒像是一个知心好友,浑身都散发着让人信赖的魅力。 老有所乐,乐在其中。在这夕阳正红的季节,张淞奕越发品味到了教师生涯的甘甜与慰藉。她常常感叹道:“一辈子当教师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!”这幸福,正是缘于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,也缘于她一生对“状元梦”的执著追求。 (责任编辑:籍俊霞) |
自定义html广告位